欢迎登录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纵横

兴安盟工业—概述

发表时间:2018-03-26 20:02:58来源:兴安盟志(上卷) 保存打印关闭

解放前,兴安盟仅有十几家手工作坊及私营企业。规模较大的主要是农具修理、薄铁、木工、毡毛、皮革、制酒、粮米加工和纺织等小型加工业。采用传统手工方式生产,工具简陋,工艺落后,产品单一。

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兴安盟的工业开始发展,但重工业滞后于轻工业。1952年,全盟工业总产值132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轻重工业比例为191

1953年,开始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两翼)的总路线。兴安盟的工业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98010月兴安盟复建时,全盟有工业企业344户(不含乡镇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90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54户。拥有固定资产11474万元,职工总数32394人。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全盟工业总产值13093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8%,轻重工业比例为2.51。形成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食品、建材6个工业门类,生产钢、钢材、生铁、原煤、铅、锌、铜、油漆、农用机械等30多种产品。

“六五”期间,兴安盟把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上。对乌兰浩特钢铁厂、乌兰浩特水泥厂、孟恩套力盖银铅矿、乌兰浩特市针织厂、乌兰浩特市油漆化工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先后进行更新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使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而带动了全盟工业的发展。1981年至1985年,全盟共投资8236.6万元,引进开发技术进步项目219项。到1985年末,全盟有工业企业414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9户,集体所有制企业295户。固定资产34731万元,职工总数43367人。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完成工业总产值28796.5万元,“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7%,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9%,轻重工业比例为21,销售收入34344万元,“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20%,利税5052万元,“六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52.5%。自1985年以来连续4年获自治区政府颁发的“金牛奖”、“金虎奖”、“金兔奖”和“金龙奖”。“七五”期间,全盟落实工业技术进步项目232项。总投资24852.5万元,分别是“六五”的1.06倍和3倍。对乌兰浩特雪茄烟厂、乌兰浩特钢铁厂、乌兰浩特市制酒厂、乌兰浩特市有色金属加工厂、科右前旗服装厂和布敦花铜矿等骨干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并新建乌兰浩特市新型建材公司、扎赉特旗刨花板厂,科右前旗溶剂厂、科右前旗油脂浸出厂和牤牛海煤矿等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形成以冶金、机械、食品、卷烟、纺织、建材、化工等行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多层次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1000多种。1990年,全盟有6种部优产品、41种区优产品和49种区优秀新产品。一些产品除在国内部分省市区销售外,还远销美国、德国、苏联、日本等国。

1990年,全盟有工业企业470户,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27户,集体所有制企业342户,华侨港澳工商业者经营企业1户。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全盟工业总产值完成49693.3万元,比1980年增长2.8倍,占全盟工农业总产值的46%,轻重工业比例为21。“七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1.5%,完成利税12227万元,比1980年增长29倍。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19户,完成工业产值47403.3万元,完成利税12217万元;预算内工业企业58户,完成工业产值18377万元,完成利税3849万元;二轻集体工业企业97户,完成工业产值8338.2万元;乡镇工业企业184户(不包括城镇个体和村办工业),完成工业产值2269.9万元。

“八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依靠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狠抓扭亏增盈等措施,全盟工业经济在竞争中稳步发展,速度和效益比“七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1995年,全盟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561户,其中国有经济149户,集体经济397户,港台投资4户,其他类型11户。全盟完成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407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比1990年增长9.29%。“八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79%,完成综合经济效益指数59.3%,产品销售率94.2%,工业增加值率33.5%,成本费用利润率-1.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1.29次,按增加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6874/人。